上个月,电影《封神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上映,我早早的看了点映。看完之后,心情复杂,总觉得意犹未尽。于是回家之后就开始翻起了原著《封神演义》。再读此书,心中更是有了不同的感慨。最大的感慨就是,这书读起来跟原来不一样了。这也许就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,看待事物的方式会发生变化。

先说电影

首先谈谈这部电影,这部电影上映一个月了,口碑也稳定下来了。估计很多人即便没看过电影,也已经看过相关的片段或内容。

《封神》三部曲是套拍,三部都已拍完,现在上映的是第一部。这部电影做了相当大的改编,尤其是对纣王和妲己的刻画可谓是颠覆。

那么改编的好不好呢?我认为还是不错的,最起码纣王不再是一个工具人,所作所为都能逻辑自洽,而妲己也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“红颜祸水“。

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,我只能凭我个人的喜好去评价这部电影。上面说了我认为好的一面,我再说一点我认为不太足的一面。作为神魔片,电影里的神仙法术情节被简化了太多了,这个遗憾只能去二三部弥补了。

总的来说,这部电影还是改编的不错的,值得一看。

再谈原著

《封神演义》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还在读小学四年级,当然那时候看的不是原著,而是青少版。长大后读了几遍原著。当时看,还只是看个热闹,比较沉浸于书中阐教和截教各路神仙斗法的桥段。而且,那时候最喜欢以杨戬为代表的阐教弟子,看他们打败截教门人甚觉痛快。

然而这一次读,我对这部小说的感受更加立体和客观了。我不再站队,更像一个读者,独立客观的看待书中的人物和故事。一旦以此种方式来读这本书,那么对这本书的感受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《封神演义》的宿命(天命)论

《封神演义》其实有两条线,分别是武王伐纣和封神。两条线其实都有宿命(天命)论贯穿始终。

首先是武王伐纣。纣王是商王朝的亡国之君,他的灭亡一方面是因为书中所写的荒淫无道,使得天下民心离散,以至于都归附西周,最终早就了倒戈相向的场面;另一方面则是宿命(天命)归向了武王,而商汤气数已尽。所以,纣王最终的灭亡是他的命数,武王成功打败纣王成为天下的王也是武王的命数。

另一条线是封神。在原著中,封神榜是人教之主老子、阐教之主元始天尊与截教之主通天教主三位共同拟定的。上了封神榜的不论是人、神、妖,其宿命就是死亡后封神。所谓的神我们可以认为是有编制的给玉帝打工的神仙。所以上了榜的,不管其能耐多大,后台多硬,最终都得死,死后封神。原著中有好多情节可以印证这一点。

比如土行孙,在打渑池县时,他被渑池县的守将张奎杀死。但在此之前,土行孙的师傅惧留孙明明有机会救他一命,但因为所谓的天命(土行孙乃榜上之人),却最终未出手。

比如通天教主门下的实力很强的几位,诸如金灵圣母、三霄等等,全都是榜上有名 ,加上帮助纣王而被阐教更有实力的人杀死。

再比如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金仙,本来清修的好好的,就是因为犯了杀劫,才下山帮助姜子牙伐纣。这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宿命。

宿命(天命论),是书中贯穿始终的,是所有角色都不能抗拒(能抗拒也不敢)、无法逃脱的。作为封神这个大工程的包工头,姜子牙最终也只能享受人间富贵而无法修道成神,这也是他的宿命。

所以,作者在本书中推崇的这一大思想,是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的。这样非常具有局限性的思想,也就使得这本书思想性非常薄弱。

文学性、故事性欠佳

虽然《封神演义》在近些年衍生出了很多大 IP,但不得不说,这本书的文学性和故事性,相较于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来说,是要弱一些的。

先说文学性。首先要圣明的是,我的文学造诣不高,所以也只能简单的从其遣词造句和诗词描写来讲讲。古典小说作者经常会在书中通过一些诗词来描写风景、角色或情节。这些诗词通常也是出自作者之手。毋庸置疑的是,《红楼梦》在这一方面的造诣遥遥领先。而在读《封神演义》时,其诗词可通通忽略不读。遣词造句方面,《封神演义》中重复性很高,比如相貌,但凡是三头六臂长的比较吓人的,就是青面獠牙,面如蓝靛。当然,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象力欠缺造成的。所以,读这本书,读故事情节即可。

再说故事性。你可能会觉得,《封神演义》的故事很精彩,神仙斗法时的法宝、法术层出不穷,故事涤荡起伏。这一点,可能我要稍稍反驳你了。在我看完之后,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,故事写的非常程式化,模仿性很强。黄飞虎反出朝歌,一路过关斩将的故事,与《三国演义》中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如出一辙。而《三国演义》成书更早。到了姜子牙开始统领大军伐纣时,其程式化则非常显著。姜子牙攻打某关卡,此关由某个殷商大将驻守,在攻打前,截教某个(些)门人下山助纣抵抗,姜子牙吃亏,阐教门人再下山提供帮助,最终打破此关。而在此期间,某某修道之人被杀死,进入封神台等候封神。八回里有六回都是大致的情节。除了角色、法宝、法术的不同,其故事基本无其他差别。

文学性、故事性欠佳,也导致了《封神演义》的可读性又下降了一些。

正道还是左道,全因立场不同

书中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。姜子牙统领大军伐纣,如果对方有修道之人帮助,而修道之人所施法术又难防难破,姜子牙通常会将其定性为“左道之人”,施的是“左道之术”。而当对方的人被降伏归顺武王之后,姜子牙就闭嘴了,而且并不会阻止其继续施放“左道之术”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邓婵玉,她最擅长诈败,在敌方乘胜追击之时打出五彩石,必然打中对方面门,几乎从不失手。哪咤、黄天化也曾吃过她的亏。那时,她也是姜子牙口中的“左道之人”。邓婵玉后来嫁给土行孙,归顺了武王,靠这一招打败了不少纣王方的角色。

还有我一直喜爱的杨戬,也着实颠覆了我的印象。每当杨戬陪同姜子牙去看截教门人布下的阵法,杨戬都会说一句,我们看阵,你们不能偷偷放法宝打我们。但每当杨戬上阵打仗,却常常偷偷放出哮天犬咬伤对方,这一招不可谓不损,与光明正大毫无关系。

颠覆认知的哪吒故事

可能在我们大众的印象中,哪吒是一位反抗父权和宿命的英雄式人物。这要得益于众多哪吒相关的影视剧成功的改编和刻画。

在《封神演义》中,哪吒的故事可能是对上文所说的宿命论最好的印证。

哪吒是太乙真人弟子灵珠子的托生。因为前世的孽缘,灵珠子最终托生于李靖家,成了李靖的第三个儿子。他一出生就背负了灵珠子的使命,成为正印先锋官,助武王伐纣。这就是哪吒的宿命。所以一切阻挡哪吒这一宿命的都没好果子吃。

那么,哪吒反抗父权,抗争命运了吗?并没有。哪吒从出生就知道自己的使命,所以对使命之外的事情也全不在意。他打死夜叉和石矶娘娘的童子可以说是误杀,但杀死三太子敖丙和石矶娘娘(在师傅太乙真人帮助下)就是故意为之了。并且他全无悔意,而师傅太乙真人也是一再放纵。如果我们单纯的从读者角度去看而不站队的话,那么哪吒妥妥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流氓和魔王。

所以,很庆幸影视剧成功的把他改编成了一个英雄式人物。

红颜祸水与没有地位的女人

与众多昏君的故事类似,纣王的故事里不能缺少“红颜祸水”,苏妲己就是这样一个角色。当然了,书中的苏妲己早就被九尾狐狸精夺舍,严格意义上来说苏妲己并不是苏妲己,但妲己早已成为“红颜祸水”的代表人物。在书中,纣王在女娲宫进香时题了淫诗,导致女娲大怒,遂派遣在轩辕坟修炼的三妖(其一为九尾狐狸精)去迷惑纣王,葬送其江山。如此看来,纣王灭亡的根源则来自女娲。但真到了商汤灭亡之时,女娲却不认账了,三妖彻底被卸磨杀驴、过河拆桥了。

似乎古人总喜欢将男人的失败归咎到女人身上,所以造就了“红颜祸水”这个词语。

另一方面,古代的女人没有地位,明朝成书的《封神演义》也难以不落窠臼。在书中,还是黄飞虎一家最能体现这一方面。黄飞虎的老婆和妹妹都被纣王害死,黄飞虎虽然很气愤,但并未就想立刻造反,他的造反还是被下属忽悠的。可能作者想以此塑造武成王忠君爱国的特点。与此同时,武成王黄飞虎的父亲黄滚则有过之而无不及,他的话可谓典中典,黄家世代忠良,怎能因为女人坏了君臣大义。黄滚口中的女人,一个是他亲女儿,一个是他儿媳。

但如果《封神演义》真的成书于商汤和西周时期,或许书中的将领会有很多女将,而且备受推崇(比如妇好)。但我们读的《封神演义》中,女人终究还是男人的附属品,是没有地位的。即便是英姿飒爽、本领高强的女将邓婵玉,也难免受“名节”所累,被土行孙钻了空子。她嫁给土行孙的故事,一是落了俗套,二是合了封建。

总结

以上就是我对电影《封神》和古典名著《封神演义》的主观感受,可能偏“批评”了一些。但是,电影值得一看,书也可以一读,纯做消遣。

最后说一句,我十分想看《封神》第二部的邓婵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