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是在工作中,还是在生活中,沟通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
数字时代,得益于网络和沟通工具,相较于电话时代,我们的沟通效率又上了个台阶。但是,即便如此,还是会遇到很多沟通问题,比如表述不清、词不达意、无法理解等等。

这是因为沟通中存在误区。本文简单梳理 3 个比较常见的误区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误区 1:默认对方掌握所有信息

在很多情况下,有些人在沟通前会默认对方掌握的信息与其相同,所以在沟通时会省略一些信息,造成沟通不畅的结果。

举个错误的例子,你想让对方给你推荐几本书: 你:hi,最近想读书了,给我推荐几本书吧。 对方:。。。(心想我哪知道你想看什么)

这种情况下,对方可能会直接推荐他认为值得推荐的书,但是你可能并不喜欢,也有可能他会问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书,得到你的答案后再给你推荐。

以上的沟通方式,我们可以看到沟通过程会拉长,沟通成本会增加。这就是因为你默认了对方完全知道你的读书喜好,比如书的种类、内容长短、作者偏好等等。

所以正确的方式是,你应该直接说明你想读什么书,大概多少字,偏向中国作家写的还是外国作家写的等等,这样对方明确了你的喜好,范围缩小了很多,那就可以有的放矢,直接按照你的需求来给你推荐书目。

总结来说:沟通前,作为信息发送者,需要明确信息接收者对你将要表达的事物了解多少信息背景。如果了解的非常少,那就要多花时间去描述更多的信息,如果对方已经了解的很多了,那就只需要表达对方还没了解的那部分,从而避免重复信息而浪费时间和口舌。

误区 2:使用对方不能理解的语言

在工作中,存在比较多跨行业或者跨部门的沟通,在沟通时一定要用对方听的懂的语言。比如一些专属的行业术语,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。

除了行业术语外,近些年还出现了许多互联网“黑话”,比如赋能、抓手、闭环、沉淀、打通等等。为了“不好好说话”,互联网硬生生的造了很多新词,或者赋予了许多词语新的含义。我个人认为,很多沟通场合,这些“黑话”也是不适合用来与对方沟通的。

误区 3:希望对方立马响应和反馈

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,有人给你发了消息(不管是通过什么工具),然后你没有看到或者没有时间立马回复,等你要去回复的时候,发现对方发来一些质问,诸如怎么不回消息等等。还有那种发一句“在吗?”或者叫一声你的名字,等待你的响应的情况。

这就是对方陷入了一个沟通误区,以为发起的沟通会得到对方的即时响应。

即便现在我们能够使用众多的即时同步沟通工具,比如微信、钉钉、飞书等等,但不能忘记沟通的主体是人,工具不能代替人去进行沟通。所以,你不能期待对方收到你的信息之后,能够立刻响应。而且,现在是快节奏时代,如果你有急事儿,除了当面沟通外,尽可能打电话沟通,这是最能即时响应的方式了。不过,即便没有急事儿,也不建议在发一句问候或者在吗,然后等待对方的响应。

正确的做法是,问候之后,直接将你想与对方沟通的事情梳理好之后发给对方,等候对方的反馈。如果需要线上会议或者电话沟通,可以在信息最后询问对方的时间。

说白了,大家都挺忙的,尤其是工作日,异步沟通是常态。

沟通是门大学问,我自己也并未做到深谙此道,不过还是希望能够分享一些经验,与大家共同进步。

我的博客网站添加了评论系统,您只需要使用 GitHub 账号登录即可留言评论。我目前做着开源社区的运营工作,不敢说自己多专业,但非常欢迎您加我好友交流讨论,我的微信:zhaofawei26。